助教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个核心、四维融合”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学校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师吕 慧、孙连鹏、赵姗姗、李若泓、苏 明、祝新哲、李 蕊、陈 奔发布时间2025-09-28

内容介绍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山”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环境污染治理及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背景下,环境学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支撑学科,其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成效。

然而,传统的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四大突出问题:

1.专业与学术学位培养同质化。

2.数智化跨学科融合体系缺失。

3.产教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缺位。

4.生态文明教育知行衔接断层。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个核心、四维融合”的创新育人模式,即,围绕“成果转化”这一核心,探索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科融合、德智融合”育人生态,建立教育-实践双向循环的动态增益机制,创新"理论沁润-工程淬炼-服务升华"思政育人模型,依托基层实践推动成果落地、技术服务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实现工程硕博士培养中“课程-项目-产业-社会”多维联动,形成可推广的新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新范式。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成果导向的专业学位分类培养方案

打破唯论文倾向,构建创新实践育人体系,以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强化学习力、行动力及成果转化能力。建成20个实践基地,与10余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协同育人合作协议,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完成课题研究。实施分类培养与评价,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双评审制及成果导向评价制,聘请行业导师近120人全程参与论文指导与答辩,形成以解决行业问题和贡献产业发展为核心的质量控制体系。工程实践成果凝练成教学案例反哺课堂教学,获批4项教育部主题案例项目,形成15项教学案例。

(2)创建数智赋能的科教与学科双融实践体系

以自主研发的流域级智慧教学平台为核心,集成多模态数据采集、深度算法及污染动态溯源仿真等模块,形成“数据驱动教学-算法赋能实践-成果反哺科研”的科教融合闭环。通过“环境+X”跨学科培养,打破学科壁垒。融合信息技术、数据科学和海洋科学等领域,建设多学科课程群与跨学科导师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支撑研究生研发动态追踪溯源技术(准确率提升30%)和水文预警模型(预警提前8小时),实现了数智赋能、交叉创新与高水平成果转化的深度融合,助力“信宜智慧治水”获得“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佳案例”。 

(3)形成产教协同的工程人才价值共创生态

通过构建“政策牵引-需求导向-场景驱动-科研创新-技术反哺”的齿轮联动体系,实现人才供给与环境治理需求协同。以科技攻关为导向,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导师的产学研项目相结合,近五年承担横向项目100余项,研究生培养在企业实践基地完成。形成“技术攻关-方案制定-工程落地”的闭环能力。

(4)完善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教育新范式

构建 “思想铸魂-实践淬炼-价值内化”思政教育模型,通过“党建带团建引专业”模式,建立了中山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宣讲团,组织硕博士赴基层开展“行走的思政课”30余场。首创校地共建“生态文明建设青年专业站”,连续5年选派工程硕博士驻点基层,参与河涌整治、智慧监管等项目,推动技术转化,形成“成果转化-基层服务-教育反哺”双向循环机制。累计技术帮扶村镇11个,推动国考断面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形成青年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的标杆范式。


三、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1)构建了“成果转化驱动的四维融合”育人新体系

构建了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科教、产教、学科、德智四维度深度协同的育人体系,四维度间通过跨系统资源调配和功能耦合,形成"技术攻关驱动课程更新-交叉创新支撑产业服务-价值观塑造提升专业使命"的协同网络,系统提升研究生解决真问题、转化真成果的能力。

(2)创立了“教育-实践双向循环”的育人新模式

创立了"创新供给-应用验证-实践反哺-教育迭代"的螺旋式育人模式,将技术攻关、校企合作及基层服务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打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割裂的闭环链路,形成教育与实践效能双向提升、互哺迭代。

(3)形成了“三阶沁润、知行合一”的思政育人新路径

形成了"课程渗透-实践体悟-服务升华"的三阶沁润、知行合一的价值观培育通道,突破价值观教育与人才培养"两张皮"困境。将学术实践与社会服务有机衔接,使研究生从课堂、实验室走向社会,深度服务“两山”理念宣讲与美丽中国建设。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以“一个核心、四维融合”革新教研体系,构建环境人才培养新范式

学院立足“一个核心、四维融合"育人理念,系统重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平台支撑、成果反哺、品牌引领”的良性循环。开发了覆盖智能算法、环境智能监测等前沿领域的智慧教学平台。助力研究生发表SCI论文800余篇,授权专利250余项。建成了20个产学研实践基地,推动成果转化超2亿元,相关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培育了宝钢优秀教师、省级/校级教学名师3人次,带动学科影响力提升(环境/生态学学科排名全国前7,ESI全球排名进入前0.28‰)。

(2)以“三阶育人”锻炼复合型人才,培育新时代环境治理先锋力量

创新"理论浸润-工程淬炼-服务升华"三阶育人路径,培养兼具学术素养与实践担当的环境领域人才。五年累计培养复合型人才500余名,多数学生参与过水环境治理等重大工程实践。组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宣讲团讲授基层党课30余场,形成"行走的思政课"等特色育人品牌,研究生郑鸿祥获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最佳风采奖和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徐一凡获“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首创"生态文明建设青年专业站",服务11个村镇,培养的学生获得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奖项50余人次,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3)以“数智赋能”引领区域治理,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示范样板

中山大学一直秉持将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自主研发的流域智慧教学平台,覆盖8019平方公里治理场景,日均处理环境数据超1万条,形成"数据-算法-实践"闭环系统,为区域治理提供精准技术支撑。我们指导研究生深度参与“中山智慧治水”,取得了显著成效及环境效益,被央视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专题报道。此外,我们的"信宜智慧治水模式"被新华社、人民网等30余家媒体报道。形成的"技术攻关-场景验证-教学转化"生态治理人才培养模式,为全国新工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中山大学方案”。

中山大学立足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聚焦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创新性构建了“一个核心、四维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


分享给其他人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个核心、四维融合”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