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的“三维赋能”环境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学校中 山 大 学、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广东工业大学、中 山 大 学 附属中学教师孙连鹏、 苏 明、 沈成飞、 邹 耀、 李若泓、张欣然、吕 慧、杜 星、祝新哲、彭灵灵、祁军磊、张缘源、赵姗姗、金 超、杨 超发布时间2025-09-27

内容介绍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高度。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重任。环境学科的人才培养,不仅直接关系到“美丽中国”宏伟蓝图的实现,更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核心支撑。因此,培养既怀有坚定生态文明信念、又具备扎实环境专业素养,并自觉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工科环境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使命。

 

当前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着学生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脱节、学生对复杂环境问题应对能力不足、生态文明引领作用未能充分等问题,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学团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为核心,遵循“思想筑基—智创赋能—践行铸魂”总体思路,系统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领域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创新智慧教学方法、搭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实践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科技创新能力与复杂环境问题的系统应对能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思想筑基方面,教研团队构建了“价值-能力”双驱人才培养体系,切实筑牢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针对学生与国家战略需求脱节、生态文明理念薄弱等问题,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三院共建”思政教学团队,系统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理念》为核心,《水质工程学》、《给排水管网工程》、《海洋地质学》等国家一流课程和省级思政示范课成为支撑的专业型思政课程群。此体系注重从专业视角系统解读生态文明理念与绿色发展内涵,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强化学生对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理解与认同,引导学生从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思考专业问题,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入魂”。

 

在智创赋能方面,教研团队建立了“虚实融创”智慧教学模式,提升复杂环境问题应对能力

面对智慧教学手段不足及学生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构建“虚实融创”智慧教学模式,自主开发“流域级智慧教学平台”,提出“仿真模拟-数据驱动-智能决策”三阶教学路径,实现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该平台覆盖治理场景8019平方公里,接入22个生态监测节点,日均汇集超万条环境参数。学生通过此平台的污染动态溯源仿真模块开展工程设计与过程推演,借助大数据工具进行环境评估与预测,利用AI算法优化污染溯源过程与治理策略,系统提升了解复杂环境问题的创新能力。

 

在践行铸魂方面,教研团队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的乡村振兴实践教学新模式,全面强化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能力

团队与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建20余个实践基地,聚焦农村污水治理、雨水调控与流域修复等真实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创新实施产教融合双导师制,开展覆盖“技术-设计-实施-评估”全周期的教学实践。同时,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宣讲团”,联合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等单位,持续开展环保科普以及“大学生在行动”等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这一载体,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一线,投身生态宣讲与实践服务,切实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传播与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有效增强了学生服务国家战略与乡村生态振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本成果从立足“思想筑基、智创赋能、践行铸魂”三个维度,系统构建了一套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核心创新点体现在:一、教学理念创新:首创跨文、理、工 三学科的生态文明核心课程体系,实现“价值-能力”双驱动的思政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二、教学方法创新:自主研发“虚实融创”智慧教学平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双提升;三、教学模式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双赋能。

 

本成果在六年的实践检验中,培养了一批具有生态文明思想传承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环境学科拔尖人才,教学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并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生态文明引领能力全面提升

教研团队提出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创跨工、理、文多学科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通过“价值-能力”双驱动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绿色发展理念、创新能力和践行能力。

大学生生态文明宣讲团深入党政机关与基层社区开展专题宣讲百余场,覆盖近百万受众,成果入选广东省“益苗计划”重点项目。

联合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等单位,开展“大学生在行动”等实践活动,在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全国科普日等各主题日期间开展生态环境科学知识“云竞答”“云展播”等活动,公众参与量突破10万人次;显著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宣传能力和引领能力。

中大学子在三下乡实践活动中累计走进十余乡镇,服务群众六万余人,获凤凰网、深圳特区报等媒体报道,团队获“全国重点三下乡团队”及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

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累计获全国学科竞赛奖50人次,徐一凡同学获“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30余名学生获省级校级志愿服务奖项。

 

■ 课程建设成果丰硕,思政与智慧教学模式获广泛推广

依托“价值-能力-实践”三维赋能人才培养体系,自主研发智慧教学平台,推动新工科教育创新。建设了《水污染控制工程》、《海洋地质学》等一批融合专业教学与生态文明理念的特色课程,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省级一流课程3门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5项广东省教改项目10项;教学团队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省级教学名师等荣誉10余项。成果助力中山大学环境学科软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0%教育部学科评估获A级所构建的“课程浸润—实践深化—社会辐射”思政育人模式及智慧化教学方法被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应用,获良好反响。

 

■ 教学成果服务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解决生态难题

将真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融入实践教学,组织本科生深入基层开展环境调研与治理实践。团队自主研发的“水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成功应用于鉴江流域治理,助力水质由Ⅲ类提升至Ⅱ类,解决信宜部分断面水质超标问题,入选“广东省十佳污染防治典型案例”,获30余家媒体专题报道。近三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经费3200万元,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子刊等高水平期刊,授权专利70余项,实现科研教学反哺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体而言,教学团队以价值引领为魂、数智赋能为器、协同实践为径,构建三维育人闭环,显著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承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新范式,将人才培养扎根于祖国的大地上。


分享给其他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的“三维赋能”环境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微信扫一扫